jeremychen
💎💎🏆🏆🏆
- 金幣
- 923
一般而言,細菌感染對魚類的威脅遠大於寄身蟲,因為寄身蟲可以檢疫但細菌無法檢疫,因為滅菌的同時也會把所有生物體滅掉,比方說煮沸法滅菌,那就要連魚跟系統一起煮了,或者高濃度漂白水滅菌,也會把硝化系統跟魚一起滅掉,我發現有些人好像搞不清楚蟲跟菌的差別,所以在此澄清一下...
或許你會說那抗生素不是能殺菌嗎?事實上抗生素也無法完全滅菌,頂多就是抑制或者減少菌量,最終仍是需要免疫系統來清除病原菌,抗生素只是幫免疫系統爭取時間,讓魚能撐到產生抗體清除病原,所以細菌很喜歡打閃電戰,迅速繁殖大量分泌外毒素瞬間摧毀魚類組織器官來奪取營養來源,但抗生素的使用有非常多的限制,療效非常的不確定,在下研究海量的文獻,也作過不少藥物實驗,不管是藥浴,肌肉注射,藥餌都用過了,但實際上的成效卻很有限,所以我放棄了任何有關藥物防禦細菌感染的研究了,而改採其他的策略防禦....
近期的細菌感染研究中,無意間發現了氨與緊迫有高度的關聯性,當時我養水期不夠久造成氨容易上昇,亞硝酸更是破表,但我知道亞硝酸毒性低可以先不管他,只要把氨降下來就能替魚爭取到時間,以前我一直不敢用有機碳源是因為我覺得會增加細菌的量,但為了降低氨這次我不得不用砂糖來降低氨,同時也發現了氨與細菌感染的關聯性,但糖加多了異營菌會因為競爭排除原則抑制硝化菌,也造成連續使用一個月硝化系統還是跟不上腳部,所已決定停用有機碳源並全面停止餵食等待硝化菌繁殖更多的量出來壓低氨值,後來也設了四尺缸了,原以為水質更好,空間也變大了應該能排除掉細菌感染了,但卻不然...紅斑爆身,凸眼陸續出現在幾隻蝶魚身上,讓我百思不解,我不懂為何水質變好了,空間也變大了....細菌感染又捲土重來?????
於是我日思夜想,去思考以前跟現在有哪些不同??並不斷得找尋海量的文獻查閱,試圖找出原因與解決方案,我找到幾個關鍵性的原因...
一,細菌感染與細菌量不見得成正比
這一開始是我看過一篇文獻發現的,該實驗每個月會抽養殖場的天然海水檢驗細菌量,細菌量於夏天高水溫時量最高,冬天低水溫則變低,但弧菌感染卻在實驗中發生在低水溫期,實驗最後的結論是說低水溫影響魚類得免疫力造成感染,這與我們大家的認知都不同對吧,後來用砂糖實驗時很明顯得細菌量超多的,但細菌感染卻變少了,同時我也看過一篇文獻,糖會影響細菌胞外酶的表達,胞外酶通常是代表細運的外毒素,該實驗發現環境中的有機碳源越高,外毒素越弱...但他是用培養基實驗的,所以無法應用在實際養殖上...
二.細菌的毒力致病力與鐵攝取調控蛋白基因(FUR)有關
動物體內多數的鐵會與蛋白質緊密的結合,幾乎無多餘的鐵工應細菌生長,在缺鐵的環境下細菌具有鐵吸收系統來攝取繁殖生長所需要的鐵,所以鐵攝取調控系統對細菌的致病性佔有很重要的角色,我看到的文獻是有關限鐵環境培養的病原菌,琪FUR基因表現量高低與致病性間的關系,該實驗發現鐵離子濃度越高的環境培養出來的弧菌致病性越弱,且培養基營養源數量少的環境致病性會變強.
弧菌是海洋環境常在菌,營養源可以為腐食也可以為動物,但動物有免疫系統會攻擊弧菌,如果在營養源不虞匱乏的情況下選擇攻擊魚類似乎也不是什麼多好的生存策略,所以細菌攻擊魚類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取得更多的營養來源,如蛋白質,鐵,碳源,如果環境中這三種營養來源不缺乏時,細菌似乎就不需要冒險去攻城,這似乎是有些邏輯的.
在人工養殖環境中,蛋白質通常是不會缺乏的,魚的排洩物殘餌應該就夠多了,但鐵離子與碳源就很容易缺乏,這兩者會限制細菌的數量,也許這就是弧菌會調節基因表達來選擇冒險攻擊魚類的主因,因為只要能搞死一隻魚就能獲得大量的生存資源,同時我回想到之前養水時一開始有加螯合鐵在水中,當時只是為了培養硝化菌加的,後來進魚就開始加砂糖,我發現細菌感染的發生率遠低於目前不加砂糖不加鐵得的環境,也許這兩者有高度的關聯性....
所以我今天開始進行實驗了,在水中加砂糖與螯合鐵,讓弧菌營養源不虞匱乏可以大量繁殖,看能不能減低弧菌對魚類的攻擊,如果實驗成功,也許是將來細菌感染防治的一大突破.
或許你會說那抗生素不是能殺菌嗎?事實上抗生素也無法完全滅菌,頂多就是抑制或者減少菌量,最終仍是需要免疫系統來清除病原菌,抗生素只是幫免疫系統爭取時間,讓魚能撐到產生抗體清除病原,所以細菌很喜歡打閃電戰,迅速繁殖大量分泌外毒素瞬間摧毀魚類組織器官來奪取營養來源,但抗生素的使用有非常多的限制,療效非常的不確定,在下研究海量的文獻,也作過不少藥物實驗,不管是藥浴,肌肉注射,藥餌都用過了,但實際上的成效卻很有限,所以我放棄了任何有關藥物防禦細菌感染的研究了,而改採其他的策略防禦....
近期的細菌感染研究中,無意間發現了氨與緊迫有高度的關聯性,當時我養水期不夠久造成氨容易上昇,亞硝酸更是破表,但我知道亞硝酸毒性低可以先不管他,只要把氨降下來就能替魚爭取到時間,以前我一直不敢用有機碳源是因為我覺得會增加細菌的量,但為了降低氨這次我不得不用砂糖來降低氨,同時也發現了氨與細菌感染的關聯性,但糖加多了異營菌會因為競爭排除原則抑制硝化菌,也造成連續使用一個月硝化系統還是跟不上腳部,所已決定停用有機碳源並全面停止餵食等待硝化菌繁殖更多的量出來壓低氨值,後來也設了四尺缸了,原以為水質更好,空間也變大了應該能排除掉細菌感染了,但卻不然...紅斑爆身,凸眼陸續出現在幾隻蝶魚身上,讓我百思不解,我不懂為何水質變好了,空間也變大了....細菌感染又捲土重來?????
於是我日思夜想,去思考以前跟現在有哪些不同??並不斷得找尋海量的文獻查閱,試圖找出原因與解決方案,我找到幾個關鍵性的原因...
一,細菌感染與細菌量不見得成正比
這一開始是我看過一篇文獻發現的,該實驗每個月會抽養殖場的天然海水檢驗細菌量,細菌量於夏天高水溫時量最高,冬天低水溫則變低,但弧菌感染卻在實驗中發生在低水溫期,實驗最後的結論是說低水溫影響魚類得免疫力造成感染,這與我們大家的認知都不同對吧,後來用砂糖實驗時很明顯得細菌量超多的,但細菌感染卻變少了,同時我也看過一篇文獻,糖會影響細菌胞外酶的表達,胞外酶通常是代表細運的外毒素,該實驗發現環境中的有機碳源越高,外毒素越弱...但他是用培養基實驗的,所以無法應用在實際養殖上...
二.細菌的毒力致病力與鐵攝取調控蛋白基因(FUR)有關
動物體內多數的鐵會與蛋白質緊密的結合,幾乎無多餘的鐵工應細菌生長,在缺鐵的環境下細菌具有鐵吸收系統來攝取繁殖生長所需要的鐵,所以鐵攝取調控系統對細菌的致病性佔有很重要的角色,我看到的文獻是有關限鐵環境培養的病原菌,琪FUR基因表現量高低與致病性間的關系,該實驗發現鐵離子濃度越高的環境培養出來的弧菌致病性越弱,且培養基營養源數量少的環境致病性會變強.
弧菌是海洋環境常在菌,營養源可以為腐食也可以為動物,但動物有免疫系統會攻擊弧菌,如果在營養源不虞匱乏的情況下選擇攻擊魚類似乎也不是什麼多好的生存策略,所以細菌攻擊魚類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取得更多的營養來源,如蛋白質,鐵,碳源,如果環境中這三種營養來源不缺乏時,細菌似乎就不需要冒險去攻城,這似乎是有些邏輯的.
在人工養殖環境中,蛋白質通常是不會缺乏的,魚的排洩物殘餌應該就夠多了,但鐵離子與碳源就很容易缺乏,這兩者會限制細菌的數量,也許這就是弧菌會調節基因表達來選擇冒險攻擊魚類的主因,因為只要能搞死一隻魚就能獲得大量的生存資源,同時我回想到之前養水時一開始有加螯合鐵在水中,當時只是為了培養硝化菌加的,後來進魚就開始加砂糖,我發現細菌感染的發生率遠低於目前不加砂糖不加鐵得的環境,也許這兩者有高度的關聯性....
所以我今天開始進行實驗了,在水中加砂糖與螯合鐵,讓弧菌營養源不虞匱乏可以大量繁殖,看能不能減低弧菌對魚類的攻擊,如果實驗成功,也許是將來細菌感染防治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