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樓了,我就不亂入,orp還是另開樓比較合適,因為您第一樓跟上一樓
?號的點不同

我回orp是指對應這句
『ps: 若以上結論沒與實際狀況差異太大, 那是不是開發出 有機汙染測試劑 的商機應該很大?』
可以參考https://kknews.cc/zh-tw/news/vno4lza.html


-----------------


那如果回到你開樓的標題
『如何客觀評估 輸入物(飼料/營養液/餵食物...等) 對缸內 NP 貢獻量?』
我認為實驗變數過大就是各種輸入源的差異性是最大原因,光是台灣區能輸入海水缸的各種(
至少上百種)粉的、液態的、膏狀的,加料的,沒加料的,太多了
其次就是我另外講的,每個缸的處理能力結構不同,難以客觀評估,以上參考看看

您的缸已經超過多數人的處理能力標準,所以np變化值無法從輸入上來看,除非你做過量輸入(但我看很難)
因為現有生物不需要輸入那麼多

但多數人的缸,只要輸入一過量,np會很有感,
而且這個過量指的還不是生物所需要的量(生物還不夠),
而是系統的處理量(系統已超量),

剛剛都太簡短回,這樣可能比較清楚我的表達囉~~
 
歪樓了,我就不亂入,orp還是另開樓比較合適,因為您第一樓跟上一樓
?號的點不同

我回orp是指對應這句
『ps: 若以上結論沒與實際狀況差異太大, 那是不是開發出 有機汙染測試劑 的商機應該很大?』
可以參考https://kknews.cc/zh-tw/news/vno4lza.html


-----------------


那如果回到你開樓的標題
『如何客觀評估 輸入物(飼料/營養液/餵食物...等) 對缸內 NP 貢獻量?』
我認為實驗變數過大就是各種輸入源的差異性是最大原因,光是台灣區能輸入海水缸的各種(
至少上百種)粉的、液態的、膏狀的,加料的,沒加料的,太多了
其次就是我另外講的,每個缸的處理能力結構不同,難以客觀評估,以上參考看看

您的缸已經超過多數人的處理能力標準,所以np變化值無法從輸入上來看,除非你做過量輸入(但我看很難)
因為現有生物不需要輸入那麼多

但多數人的缸,只要輸入一過量,np會很有感,
而且這個過量指的還不是生物所需要的量(生物還不夠),
而是系統的處理量(系統已超量),

剛剛都太簡短回,這樣可能比較清楚我的表達囉~~
那篇 orp 看起來是應用在汙水處理監測上?
若是的話, 一般我們的魚缸可能無法承受到這麼高的有機汙染 (很低的orp數值),
orp 數據反應出來時, 可能缸內已經殘破不堪了...

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的缸的確可以觀察到餵多餵少, 藻像差異很大, orp 卻看不出甚麼明顯變化,
下面幾張照片, 就顯示餵食可能過頭了~
P1170002 海膽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難看的礁石
P1220060 橙色激情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P1220073 SPS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我有另外找看到一篇室內養殖池的數據 (如下面連結)

我是有點看不懂, 因為我沒看到 ph降低, orp也降低的圖形, 而且這orp數值也200mV不到.... (遠低於正常珊瑚缸的數值)
但長期 ph 曲線的確可以作為是否該換水的依據 (前提是要先排除室內CO2過高造成的干擾)


回到原題目, 因為之前看到有人發表不同種類的食物, 貢獻NP多寡不同, 所以才想了解一下怎麼得到這些數據的,
但目前還沒看到有人提出能真正客觀的做法;
jeremie 提到河馬大的方式, 或許才是能相對客觀的方式, 比較出不同種類食物營養品的相對汙染差異...
但這樣的數據感覺要拿來當作參考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實際上的汙染不是這樣運作的)
所以這題目只能等看看還有沒有其他高人有更好的方式分享出來~

討論過程發現已經有三個缸(包括我自己的), NP 都不怎麼會因為餵食量增減觀察到變化,
才驚覺是不是穩定的缸, NP就不再是時時需要關注的數據了~

ps: 開缸初期系統還不穩定時, 真的得要密切留意NP變化~~~ 新手請不要跳關打怪!!!!
 
我覺得不必糾結餵食量多少才是剛剛好,
因為有機污染很難測量,
所以許多人才強調 heavy in, heavy out的重要性。
盡可能的提升缸中移除污染的能力,
這樣即使餵食量超過珊瑚所需也不用擔心,
有強大的系統(不論是物理、生物、化學過濾)在,
都能保持缸中水質的穩定,
也因為有 heavy in ,不必擔心水太“乾淨”導致珊瑚餓肚子。

No3、po4這些我幾乎已經不測了,
之前有測時都測不到(蛋機為0)。
我認為在一個成熟的系統中,
活石上的藻、珊瑚體內的共生藻、藻缸裡的藻在高效的光合作用下,
會迅速吃掉no3、po4,導致我們測不出來,
但他們利用有機污染的效率顯然不如鼻涕藻等低等藻、菌,
所以有機污染提高下,我的缸子也是先反應在鼻涕藻等低等藻、菌的增加。

綜合以上,
我喜歡稱為 high energy tank,
大量餵食保證珊瑚的營養攝取,
配合各種過濾,以及高效燈光提供的光合作用與珊瑚迅速生長,即時移除多餘的廢物,
我認為這樣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缸子型態了吧!
 
最後編輯:
我覺得不必糾結餵食量多少才是剛剛好,
因為有機污染很難測量,
所以許多人才強調 heavy in, heavy out的重要性。
盡可能的提升缸中移除污染的能力,
這樣即使餵食量超過珊瑚所需也不用擔心,
有強大的系統(不論是物理、生物、化學過濾)在,
都能保持缸中水質的穩定,
也因為有 heavy in ,不必擔心水太“乾淨”導致珊瑚餓肚子。

No3、po4這些我幾乎已經不測了,
之前有測時都測不到(蛋機為0)。
我認為在一個成熟的系統中,
活石上的藻、珊瑚體內的共生藻、藻缸裡的藻在高效的光合作用下,
會迅速吃掉no3、po4,導致我們測不出來,
但他們利用有機污染的效率顯然不如鼻涕藻等低等藻、菌,
所以有機污染提高下,我的缸子也是先反應在鼻涕藻等低等藻、菌的增加。

綜合以上,
我稱之為 high energy tank,
大量餵食保證珊瑚的營養攝取,
配合各種過濾,以及高效燈光提供的光合作用與珊瑚迅速生長,即時移除多餘的廢物,
這樣可以說是我認為最理想的缸子型態了吧!

看了幾遍以後發現自己廢話好像太多... :LOL:
簡而言之就是,
只要低等藻(菌)不要冒太多,儘量餵就是了。
 
最後編輯: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通常缸子到後期NP會自動穩在一定的值,由其是承載越多生物相的缸子越不容易變動(因為都進到biomass裡了)。

你會想得知實際數據是怕累積太多有機污染嗎?我覺得在穩定的老缸中除非真的餵到出菌藻或生物出狀況不然也不用太擔心,而且就算有測試手段測出來的狀況恐怕也會和無機鹽差不多。

缸壁長藻速度我是覺得還算能當個判斷依據啦,不過若你啃藻的小蟲子超多(也許可以放隻隆頭魚處理)或用碳源等方式搞到連藻都長不出的ULNS可能就比較難判別了。

可以試著先看在現在的餵食量下缸壁刷乾淨後要多久才看得出一層薄藻,然後改變餵食量後維持幾天再做一次測試。
這樣至少能有個指標,也可以依照不同食物的相對污染再調整輸入。
 
1.確保你缸子內的優勢種是你所希望的(珊瑚)
2.確保你缸子的珊瑚每天都有吃飽,以維持其優勢地位(觀察珊瑚的表現)
3.丟掉你的no3 po4測試劑

哈,講的誇張點了,不過起碼我是這麼覺得的
 
我覺得不必糾結餵食量多少才是剛剛好,
因為有機污染很難測量,
所以許多人才強調 heavy in, heavy out的重要性。
盡可能的提升缸中移除污染的能力,
這樣即使餵食量超過珊瑚所需也不用擔心,
有強大的系統(不論是物理、生物、化學過濾)在,
都能保持缸中水質的穩定,
也因為有 heavy in ,不必擔心水太“乾淨”導致珊瑚餓肚子。

No3、po4這些我幾乎已經不測了,
之前有測時都測不到(蛋機為0)。
我認為在一個成熟的系統中,
活石上的藻、珊瑚體內的共生藻、藻缸裡的藻在高效的光合作用下,
會迅速吃掉no3、po4,導致我們測不出來,
但他們利用有機污染的效率顯然不如鼻涕藻等低等藻、菌,
所以有機污染提高下,我的缸子也是先反應在鼻涕藻等低等藻、菌的增加。

綜合以上,
我喜歡稱為 high energy tank,
大量餵食保證珊瑚的營養攝取,
配合各種過濾,以及高效燈光提供的光合作用與珊瑚迅速生長,即時移除多餘的廢物,
我認為這樣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缸子型態了吧!
完全認同t大的說法。

再來我覺得是最難的部分就是量的問題
heavy in, heavy out。
實際的量需要長時間觀察和經驗去調整。
然後處理的方式,碳源的量,換水的量。

再來是np. 我認為稍微穩定的系統處理np能力都很強。我餵食量應該算比一般人多,一天兩次1次2塊冷凍飼料,3匙10ml湯匙雹片+顆粒。 第二次還有而外添加建議用量2倍的氨基酸和維他命還有粉狀飼料。以這樣餵食我np也是0。(目前用salifert.之前用蛋機也是0。)
所以還有每天滴定k3po4 :0.009 ppm kno3:1ppm(但隱憂是k可能太高,一般人不建議滴定這個,這是看國外作法,而我自己實驗性質的)
然後我kz的start3也是減量到1/4-1/8
其實想說的是,觀察生物的變化和缸內藻類的生長來調整餵食。至於np就不用太糾結了。當然我是以正常範圍的數值做討論。

以下是個人經驗和看法
如果還卡在np無法隨心所欲的歸0,就不應該踏入heavy in heavy out 這個環節。
應該先再去找找什麼原因無法使系統再上去一個階段,改善缸內,把np處理能力拉高。

PH84_230202012127_c43fa.jpg
 
最後編輯:
我倒覺得如果目前珊瑚狀況良好其實也不用太糾結於一定要提升餵食量。
除非你是有在賣珊瑚想把生長催到極限或追求極致的表現甚至想養到產卵,不然對一般玩家而言是不用在heavy in&heavy out上太走火入魔啦。
就好比說你如果想練到整身肌肉可能就需要各種高蛋白飲食加上大量重訓,但對一般只想維持身體健康的人而言,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就非常夠了。
 
我倒覺得如果目前珊瑚狀況良好其實也不用太糾結於一定要提升餵食量。
除非你是有在賣珊瑚想把生長催到極限或追求極致的表現甚至想養到產卵,不然對一般玩家而言是不用在heavy in&heavy out上太走火入魔啦。
就好比說你如果想練到整身肌肉可能就需要各種高蛋白飲食加上大量重訓,但對一般只想維持身體健康的人而言,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就非常夠了。
沒錯~~

因爲餵食後的有幾污染才是麻煩處理,不是不能處理而是會很花時間,有時也會造成大麻煩。

養海缸有時需要很多耐心和時間等缸內自己去跑一陣子,生物狀況會慢慢好轉。heavy in out我是覺得剛開始的玩家不需要這樣玩。要先很了解自己缸的狀態,或是能處理這樣做後的各種異狀,觀察能力。畢竟何時開始,如何調整量,生物的變化,藻像的變化,都需要長時間累積的經驗。套句以前騎車的標語~let the good times roll.
 
1.確保你缸子內的優勢種是你所希望的(珊瑚)
2.確保你缸子的珊瑚每天都有吃飽,以維持其優勢地位(觀察珊瑚的表現)
3.丟掉你的no3 po4測試劑

哈,講的誇張點了,不過起碼我是這麼覺得的

1,2 很認同
3 要完全丟掉還是很危險的~

以我自己現在這缸為例子~

雖然 NP 不會因為我餵多餵少呈現正相關的變化, 但我缸內的 PO4 其實一直是靠著 GFO 壓制的,
我心目中的理想值是 PO4=0.03ppm , 但這半年來就是只能在 0.05~0.1ppm 左右遊走~
這操作其實就是看著 PO4 數值, 決定 GFO 更換的頻率, 若是完全不測, 可能哪天飛到雲端時,
整個缸內的生態就改變到很難輕易回頭了...

PH84_230202095104_7bd05.jpg


我知道有些大神說高的NP一樣能把骨養好, 但我的環境中很明顯觀察的到, 高NP, 骨色很容易就髒髒的,
所以我沒辦法操作高NP養骨的神技;
另外就是現在大部分流通的骨, 都是在 低NP 環境的, 收了這些骨到 高NP 環境, 要適應下來的難度也會比較高一些~


原本想知道每種添加劑與食物的 NP 貢獻, 然後儘量找P貢獻少的餵, 但看來這任務並不簡單,
這一兩個月嘗試很顯著的全盤降低餵食量, 但 NP 值也沒甚麼太大的變化~
 

Wheatsake jeremie

兩位的觀點我都很認同, 另外多補充一下~

有時候不是為了長快一點而追求 heavy in out, 而是總覺得珊瑚的顏色不夠漂亮!!!
顏色不夠漂亮就會讓人想東加西加的, 若是系統吃不下NP, 可能就知道要縮手;
若是系統能吃下NP, 有時就會讓人以為還沒超過負荷的錯覺~

過量的 NP 與 過量的有機汙染, 對珊瑚缸都是不好的~
現行的測試產品針對 NP 已經有很多可靠便宜的選擇, 但針對有機是沒有的,
目前真的就是要練習觀察缸內的生物狀態跟藻菌像來判斷了...
 
如果是為了要追求極致,水質部分有幾個點參考參考就好.
(雖然我覺得我好像越來越懶,越養越差,而年輕人都越養越好XD)

1. 穩定: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 不穩定的話生物容易死,也就不用管出不出色了,
寧願不理想的水質慢慢變好,也不要突然變理想. 盡量避免劇烈波動

2. 保持低NP其實應該算基本一定要做到的事,做到了基本上也只是不容易死會成長,但未必會有漂亮的顏色.
缸子的NP如果會持續上升代表輸入大於輸出,那就是還有改善空間.
先能做到系統上NP會持續降,再靠食物或添加物補充會比較好.

3. 低有機物: 我個人經驗覺得這才是出色關鍵, 通常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珊瑚就越醜
印尼珊瑚出口的顏色跟以前比起來就差蠻多, 澳洲/南太平洋線採集的就是相對比較漂亮,
海中NP都是測不太到,元素光線都差不多,那差別在哪?
當然低有機物這也是最難做到的,因為量不到.
要科學點的話ORP是指標之一, 有經驗的懶人就看水色,菌相等 水色透明到變空氣缸是做得到的.

能做到穩定低NP,低有機物,沒有害蟲, 穩定充足光源, 顏色自然慢慢就出來了...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