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後由jeremychen在 2007/08/02 03:05pm 第 1 次編輯]

先去找這兩種東西吧
(Parvocalanus sp.)極小型的橈足類加上Iso等邊藻
過料餵食前段基本上就按照Brick兄講的照做就行了,海水魚苗需要克服的問題大多是魚苗階段的餵食,不吃東西鐵定死光光的,海水魚苗跟淡水魚苗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卵逕都非常小,要找到適合期口徑的生物餌料其實並不是這麼容易呢...
小丑魚苗就簡單多了,只要約200微米的輪蟲就OK了,根據Brick之前找到的資料是說要30微米的橈足類,橈足類天生就比較大隻啊...我甚至懷疑,台灣海域也許根本就沒有這種極小型的橈足類....
我有找到一篇資料似乎是有關Parvocalanus sp,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5GYySSy8dt8J:www.usmsfp.org/news/newsletterpdf/aquabytesvapril06.pdf+Parvocalanus+sp.&hl=zh-TW&ct=clnk&cd=7&gl=tw
We’re especially proud of the work conducted at the Finfish Department by researcher Christina “CJ” Bradley who has successfully helped us mass produce the copepod Parvocalanus sp., which is common to Kaneohe Bay. It has taken nearly three years for OI’s Finfish department to have success in copepod breeding and mass culture, which also involves brewing just the right algae to sustain these tiny crustaceans
上面好像是說通常生長再夏威夷附近的海域呢....
總之....現階段的目標就是生物餌料的取得囉~~~沒有適合口徑的橈足類給魚苗吃,生存率就是0....
kevin02364 兄應該常常作顯微鏡觀測吧,30微米大小應該是有概念才是,我看過的橈足類都比這個大多了.....Brick兄去年去海邊採集的應該也很大吧....
Alex Chen 兄唸哪間系所阿??好像跟海洋生物有關的吧??
 
Parvocalanus sp. 在西南台灣海峽也有採集紀錄,不多就是了,之前的文獻忘記在哪裡看到了,另外,這位Cheng-Sheng Lee 李教授的著作Copepods in Aquaculture橈腳類水產養殖第16章,有專節說明Parvocalanus sp.的集約培養,這本書台灣文景書局也有賣(3500-4000左右),不知道有沒有人見過。


-=-=-=- 以下內容由 Brick2007年08月02日 04:41pm 時新增 -=-=-=-
To jeremychen:
Alex Chen是corning的學弟。
 
這篇也許大家也有看過。
www.cgu.org.tw/2004jga/dach/paper/03/03-O-048.PDF


-=-=-=- 以下內容由 elvis02282007年08月02日 10:26pm 時新增 -=-=-=-
ISO等邊藻我想比較沒有問題,
現在比較大的問題要去那兒找(Parvocalanus sp.)極小型的橈足類。
 
我的方法不只會使用藻類,我也會使用"菌"...在我的想法中,菌也是食物鏈的一種,而且也會動,以剛出生魚的1%大小應該可以,
另外我還會補充水中高蛋白氨基酸,把養份做多,這樣在水中的魚就可以吸收到流質的營養,也可以吃到菌,更可以吃到藻,還有一個秘密.所以我想只要能知道環境及過程,繁殖應該是可期待的.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