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性問題【國產人工繁殖SPS市場接受度及反應調查】

  • 主題發起人 Regalfish
  • 開始日期
  • 關注者 2
每週國外進貨多次,生物數量相當多樣與豐富!
另有多項水族器材,多種海水添加劑及完整套缸組合。
我乾媽住在馬公高中正對面哪幾幾戶人家裡

她娘家在赤崁
我有跟她退潮去撿過螺還有抓魚
我只能說澎湖鮮魚煮麵線讚啊
不過她跟我說去年後來澎湖狀況好像不是很好
潮流好像有改變
她帶我去撿螺的地方都長了很多紅或褐藻
前一陣子好像有看到新聞說有些地方海水PO4偏高
希望一切沒事
如果真是這樣那換天然海水不就越來越不保險:em11::em11::em11:
 
那為何不做,海生館也正在做珊瑚復育的事,可一同研究呀!
我是覺得墾丁的海水還不夠乾淨,高級的SPS可能還是無法繁殖。
其實海生館在珊瑚復育上一路走來很辛苦...。
就小弟以前在海生館工作與唸書的時候所瞭解的(算是復育初期小弟就在海生館當實習生),一開始將珊瑚弄成小分支或是小片段(種類有繩紋、表孔、波紋、盤、腦紋、角星、礁、蕈、菊、星孔、軸孔、微孔、千孔等等珊瑚),然後綁上釣魚線,跟著一串串的吊在FRP桶上養殖,只是生長速度真的很慢很慢,就小弟手邊的舊資料,一個月增重是以0.0N克在計算的,換算一年,某些可能還增重不到1克。而且一整年下來,如果疏於管理,珊瑚上面會卡藻(絲狀藻、褐藻、藍綠藻)然後死亡。
小弟有幸,在離開海生館前的那一年,有參與將珊瑚綁到野外人工魚礁做復育的工作,作法是將珊瑚碎片利用AB膠黏在水泥基座上,然後帶到野外潛水綁在人工魚礁上,後續復育狀況小弟就不清楚了,因為離開了海生館。
但海生館樊老師也不只是利用上訴的方式做復育,也曾想辦法利用所收集的珊瑚苗放在基板上看看能否附著,然後放在生態缸上養殖,這是一位學妹的碩士論文主題,有沒有成功小弟就不知道了(因為離開了海生館咩)。
而海生館的珊瑚生態養殖FRP桶上,也有著珊瑚自行放苗、苗附著後成長的研究,種類有尖枝列孔(Seriatopora hystrix)、細枝鹿角(Pocillopora damicornis)、萼柱(Stylophora pistillata),這是小弟的碩士論文,可是沒唸完就休學囉。看著小弟當初寫的論文初稿,上面寫著: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在2003與2004年的結果顯示,珊瑚群體的加入量分別為108和5株群體,所追蹤觀察的群體數分別為108和80株群體,其中63.0%為正成長、4.8%為負成長、27.9%死亡、4.8%為加入量;最大群體體型分別為6.4和10.8 cm;相對成長率最大為605.6%,並且小群體(直徑<3 cm)的相對成長率較大群體高;此外,以組織切片的方法檢查19株群體的生殖腺,其中47.4%具有成熟精巢,57.9%具有卵,73.7%具有成熟幼生。這些結果顯示,細枝鹿角珊瑚在人為環境養殖下,約2年即達商業需求的體型(直徑5至10 cm),並且具有有性生殖能力。
[FONT=標楷體]群體命運中正成長佔總群體數63%,負成長佔4.81%,死亡佔27.88%,加入量佔4.81%。其92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0.60 cm,93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23cm。92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13 cm,93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20cm,群體大小分布方面可以看出呈現常態分佈趨勢,正成長的群體數量大於負成長,顯示珊瑚礁生態缸適合細枝鹿角珊瑚成長至可上市大小。[/FONT]
[FONT=標楷體]成長率方面,最大為605.56%,成長率最低為1.61%,其中較小的珊瑚群體其生長率最高,推測原因可能在於小珊瑚群體生長率較快所致。[/FONT]
[FONT=標楷體]生殖腺生殖腺發育方面,採集小珊瑚群體數19個,發現S1佔94.74%,S2佔84.21%,S3佔47.37%,O1佔57.89%,O2佔5.26%,L3佔73.68%,其餘為0%,顯示出已經有成熟幼生出現,代表小珊瑚群體已經成長至可自行繁殖階段,並完成一完整的生命週期,即著苗->成長->釋放幼生->著苗。[/FONT][/FONT][/FONT][/FONT]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FONT][/FONT]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所以在缸子養成並繁殖小珊瑚,應該是有可以進步的空間的,需要眾多高手的努力與加油。:em02:[/FONT][/FONT][FONT=標楷體]

[/FONT]
 
來幾張小弟論文內的鹿角珊瑚屬的顯微鏡切片照片吧。
PH84_F_22_110213004001.JPG

珊瑚腔體內的幼生(也就是小珊瑚)
PH84_F_22_110213004001_1.JPG

珊瑚腔體內的卵。
PH84_F_22_110213004001_2.JPG

珊瑚腔體內的精巢。
 
呵呵
或許以前我們參訪海生館珊瑚實驗部門時wenhou也正好在裡面喔
去時有看到很多學生在作珊瑚切片
那時候帶了不少人過去還是樊老師親自領隊解說的呢
真是倍感殊榮

實驗室倒是提供了不少有別於魚缸飼養的經驗與想法
不過那時比較遺憾的是
裡頭都是以基本成長實驗為主 還並未大量投注在珊瑚多樣色彩研究上
所以我們所見到的珊瑚 顏色倒是沒有相當耀眼嚇人
不過也是個相當特別的經驗了

註:此處所講的不是海生館可供參觀的珊瑚館喔,而是後端的珊瑚實驗單位
 
:em11:原來臭酸大有到過海生館實驗單位參觀阿,小弟真的有眼不識泰山,沒得當場謁見臭酸大英俊挺拔的容姿。
老實說純學術研究單位就是這樣,與外界產業有點不同,學術單位重視的是如何保種、育種,對於多樣性色彩關注不大,對於是否獲得最大利益關注不大,且海生館是以本土海域珊瑚種類為研究對象,與產業不同。值得高興的是台灣產業也逐漸朝著保種、育種方面前進,雖看似不同卻環環相扣,所以才會有產、官、學合作的方式。只是...台灣各界對學術界期望過高,所以也對於學術上的批判總是比較嚴格(相關請參見網路上對於小丑魚繁殖技術轉移的爭論),針對此點小弟不多予評論。
以小弟粗淺的知識來說,SPS的色彩是由其共生藻所展現的(可以肯定的,沒有了共生藻,珊瑚蟲的顏色幾近於透明,白色是其骨骼的顏色,是故珊瑚白化指的就是珊瑚共生藻的離開),相關共生藻的研究,國外已經有許多論文可供參考,離開學術界很久了,離開水族行業也很久了,不知道現在研究與產業發展到達了哪裡。
其實,樊老師曾經對小弟說過他的夢想,就是開一家珊瑚牧場,利用人工繁養殖代替天然環境的開採(這就是小弟碩士論文主題:『鹿角珊瑚科的生殖腺發育週期與人為環境飼育』的根基),也曾付諸實行(就是產學合作、學術技術轉移),但遇到太多問題,所以短短兩個月就夭折了...(當初公司的營運規章、營運企畫書...就是小弟寫的...)。
有心於珊瑚繁養殖來說,最大問題點就在於投資過於龐大,而回收時間長,沒記錯的話,小弟當初評估企畫書,一年花費成本將近千萬(場地租用、水電耗損、人事支出...等等的),初期二年至五年開始販售,五年至十年是成本回收期,所以開始賺錢是十年以後的事情,還要考慮設備折舊汰換、電與汽油燃料、銷售之類等成本問題...珊瑚繁養殖不是不能做...而是誰能燒錢十年不求回收呢?年花費近千萬還不一定成功...十年將近兩億投入還看不見底...
珊瑚牧場...離開海生館將近7年...台灣沒有...:em06:
 
wenhou兄,根據你的企畫書,請問你認為最燒錢的是哪幾項?完全無替代方案嗎?
 
其實海生館在珊瑚復育上一路走來很辛苦...。
就小弟以前在海生館工作與唸書的時候所瞭解的(算是復育初期小弟就在海生館當實習生),一開始將珊瑚弄成小分支或是小片段(種類有繩紋、表孔、波紋、盤、腦紋、角星、礁、蕈、菊、星孔、軸孔、微孔、千孔等等珊瑚),然後綁上釣魚線,跟著一串串的吊在FRP桶上養殖,只是生長速度真的很慢很慢,就小弟手邊的舊資料,一個月增重是以0.0N克在計算的,換算一年,某些可能還增重不到1克。而且一整年下來,如果疏於管理,珊瑚上面會卡藻(絲狀藻、褐藻、藍綠藻)然後死亡。
小弟有幸,在離開海生館前的那一年,有參與將珊瑚綁到野外人工魚礁做復育的工作,作法是將珊瑚碎片利用AB膠黏在水泥基座上,然後帶到野外潛水綁在人工魚礁上,後續復育狀況小弟就不清楚了,因為離開了海生館。
但海生館樊老師也不只是利用上訴的方式做復育,也曾想辦法利用所收集的珊瑚苗放在基板上看看能否附著,然後放在生態缸上養殖,這是一位學妹的碩士論文主題,有沒有成功小弟就不知道了(因為離開了海生館咩)。
而海生館的珊瑚生態養殖FRP桶上,也有著珊瑚自行放苗、苗附著後成長的研究,種類有尖枝列孔(Seriatopora hystrix)、細枝鹿角(Pocillopora damicornis)、萼柱(Stylophora pistillata),這是小弟的碩士論文,可是沒唸完就休學囉。看著小弟當初寫的論文初稿,上面寫著: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在2003與2004年的結果顯示,珊瑚群體的加入量分別為108和5株群體,所追蹤觀察的群體數分別為108和80株群體,其中63.0%為正成長、4.8%為負成長、27.9%死亡、4.8%為加入量;最大群體體型分別為6.4和10.8 cm;相對成長率最大為605.6%,並且小群體(直徑<3 cm)的相對成長率較大群體高;此外,以組織切片的方法檢查19株群體的生殖腺,其中47.4%具有成熟精巢,57.9%具有卵,73.7%具有成熟幼生。這些結果顯示,細枝鹿角珊瑚在人為環境養殖下,約2年即達商業需求的體型(直徑5至10 cm),並且具有有性生殖能力。
[FONT=標楷體]群體命運中正成長佔總群體數63%,負成長佔4.81%,死亡佔27.88%,加入量佔4.81%。其92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0.60 cm,93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23cm。92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13 cm,93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20cm,群體大小分布方面可以看出呈現常態分佈趨勢,正成長的群體數量大於負成長,顯示珊瑚礁生態缸適合細枝鹿角珊瑚成長至可上市大小。[/FONT]
[FONT=標楷體]成長率方面,最大為605.56%,成長率最低為1.61%,其中較小的珊瑚群體其生長率最高,推測原因可能在於小珊瑚群體生長率較快所致。[/FONT]
[FONT=標楷體]生殖腺生殖腺發育方面,採集小珊瑚群體數19個,發現S1佔94.74%,S2佔84.21%,S3佔47.37%,O1佔57.89%,O2佔5.26%,L3佔73.68%,其餘為0%,顯示出已經有成熟幼生出現,代表小珊瑚群體已經成長至可自行繁殖階段,並完成一完整的生命週期,即著苗->成長->釋放幼生->著苗。[/FONT][/FONT][/FONT][/FONT]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FONT][/FONT]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所以在缸子養成並繁殖小珊瑚,應該是有可以進步的空間的,需要眾多高手的努力與加油。:em02:[/FONT][/FONT][FONT=標楷體]

[/FONT]

感謝你提供這麼寶貴的資料,
這麼有意義的事情不堅持下去真的很可惜.
不知可否聊一聊呢?
過陣子要去找樊老師,
那個耗資巨大的計畫或許會有轉機或其他作法.

大洋 小周
 
wenhou兄,根據你的企畫書,請問你認為最燒錢的是哪幾項?完全無替代方案嗎?
喔喔,抱歉,昨晚因為太晚了,所以有些事情沒有打上來。
當初公司營運方向除了珊瑚牧場之外,還有承攬國內外大型水族箱(比如海生館展場水箱)的設計、承包建造、硬體維護、生態維護等的大型工程,因此總成本金額會估得很高。所以昨晚PO上的金額得僅從珊瑚牧場來看而必須更改,這是小弟一時筆誤,深感抱歉。
由於當初的資料已經遺失,加上事隔7年,物價等波動影響,所以現在的評估金額必須予以重新進行評估。
單就珊瑚牧場來說,最燒錢的部分其實應該這樣子來看,也就是在真正獲利之前,整廠的一切支出都是在燒錢,所謂的真正獲利就如同昨晚打的一樣,指的是成本回收完成之後的獲利,在成本回收完之前,都是屬於燒錢階段,尤其頭兩年的陣痛期,基本上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當然現在有辦法將這段陣痛期縮短,因為現在珊瑚的繁養殖技術比起7年前要進步很多,只是運作方式符不符合經濟效益尚得評估。也就是卡在成本回收期長(這點就是最燒錢),所以國內尚未有廠商投入進行珊瑚的大量繁養殖。
而且,即使有信心度過成本回收這個階段,另外一個必須考慮到的因素就在於商品競爭。在台灣珊瑚可以合法的從國外進口,而國外珊瑚獲取來源眾多,且價格便宜,若是在台灣以珊瑚牧場來供應,牧場珊瑚價格勢必得考量整體成本與獲利,產出珊瑚的數量要多價格才能趨於平易,而量多相對來說廠房就得夠大,廠房大其他成本會跟著增加,如要維持既定的獲利,牧場珊瑚價格一定會在一般水平之間,甚至得高於市場行情才能獲利,這是另外一個困難點。
替代方案有,但是欠缺完整且通盤的考量與實際執行,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替代方案,僅能說是評估方案而已。
 
感謝你提供這麼寶貴的資料,
這麼有意義的事情不堅持下去真的很可惜.
不知可否聊一聊呢?
過陣子要去找樊老師,
那個耗資巨大的計畫或許會有轉機或其他作法.

大洋 小周

相信有周董的贊助,沒問題!
無線上綱的贊助..
 
冒昧的請問一下樊老師在哪任教。
 
感謝你提供這麼寶貴的資料,
這麼有意義的事情不堅持下去真的很可惜.
不知可否聊一聊呢?
過陣子要去找樊老師,
那個耗資巨大的計畫或許會有轉機或其他作法.

大洋 小周
小周大,已回訊給您,請收訊。
 
冒昧的請問一下樊老師在哪任教。
小弟離開海生館之前,樊老師還是高雄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客座教授,花蓮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組主任暨珊瑚實驗室主持人。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