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海生館在珊瑚復育上一路走來很辛苦...。
就小弟以前在海生館工作與唸書的時候所瞭解的(算是復育初期小弟就在海生館當實習生),一開始將珊瑚弄成小分支或是小片段(種類有繩紋、表孔、波紋、盤、腦紋、角星、礁、蕈、菊、星孔、軸孔、微孔、千孔等等珊瑚),然後綁上釣魚線,跟著一串串的吊在FRP桶上養殖,只是生長速度真的很慢很慢,就小弟手邊的舊資料,一個月增重是以0.0N克在計算的,換算一年,某些可能還增重不到1克。而且一整年下來,如果疏於管理,珊瑚上面會卡藻(絲狀藻、褐藻、藍綠藻)然後死亡。
小弟有幸,在離開海生館前的那一年,有參與將珊瑚綁到野外人工魚礁做復育的工作,作法是將珊瑚碎片利用AB膠黏在水泥基座上,然後帶到野外潛水綁在人工魚礁上,後續復育狀況小弟就不清楚了,因為離開了海生館。
但海生館樊老師也不只是利用上訴的方式做復育,也曾想辦法利用所收集的珊瑚苗放在基板上看看能否附著,然後放在生態缸上養殖,這是一位學妹的碩士論文主題,有沒有成功小弟就不知道了(因為離開了海生館咩)。
而海生館的珊瑚生態養殖FRP桶上,也有著珊瑚自行放苗、苗附著後成長的研究,種類有尖枝列孔(Seriatopora hystrix)、細枝鹿角(Pocillopora damicornis)、萼柱(Stylophora pistillata),這是小弟的碩士論文,可是沒唸完就休學囉。看著小弟當初寫的論文初稿,上面寫著:
『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在2003與2004年的結果顯示,珊瑚群體的加入量分別為108和5株群體,所追蹤觀察的群體數分別為108和80株群體,其中63.0%為正成長、4.8%為負成長、27.9%死亡、4.8%為加入量;最大群體體型分別為6.4和10.8 cm;相對成長率最大為605.6%,並且小群體(直徑<3 cm)的相對成長率較大群體高;此外,以組織切片的方法檢查19株群體的生殖腺,其中47.4%具有成熟精巢,57.9%具有卵,73.7%具有成熟幼生。這些結果顯示,細枝鹿角珊瑚在人為環境養殖下,約2年即達商業需求的體型(直徑5至10 cm),並且具有有性生殖能力。
[FONT=標楷體]群體命運中正成長佔總群體數63%,負成長佔4.81%,死亡佔27.88%,加入量佔4.81%。其92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0.60 cm,93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23cm。92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13 cm,93年群體大小平均值為4.20cm,群體大小分布方面可以看出呈現常態分佈趨勢,正成長的群體數量大於負成長,顯示珊瑚礁生態缸適合細枝鹿角珊瑚成長至可上市大小。[/FONT]
[FONT=標楷體]成長率方面,最大為605.56%,成長率最低為1.61%,其中較小的珊瑚群體其生長率最高,推測原因可能在於小珊瑚群體生長率較快所致。[/FONT]
[FONT=標楷體]生殖腺生殖腺發育方面,採集小珊瑚群體數19個,發現S1佔94.74%,S2佔84.21%,S3佔47.37%,O1佔57.89%,O2佔5.26%,L3佔73.68%,其餘為0%,顯示出已經有成熟幼生出現,代表小珊瑚群體已經成長至可自行繁殖階段,並完成一完整的生命週期,即著苗->成長->釋放幼生->著苗。[/FONT][/FONT][/FONT][/FONT][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FONT][/FONT]
[FONT=標楷體][FONT=標楷體]所以在缸子養成並繁殖小珊瑚,應該是有可以進步的空間的,需要眾多高手的努力與加油。[/FONT][/FONT]
[FONT=標楷體]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