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chen

💎💎🏆🏆🏆
金幣
923
五年前的兩場細菌感染倒缸,徹底擊潰了我的信心與意志撤缸,但沒想到五年後設缸一樣是逃不過細菌感染倒缸的命運,相信部分魚友應該有所見聞,不管怎樣換藥,怎樣換水洗砂都沒用,疲於崩命之際其實多少也有點想放棄了,但最後還是不認輸的徹底清缸消毒後重新養水設缸,這次的細菌感染研究也算是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了.

在此分成兩類的細菌性感染,強毒性的特定細菌感染,與一般性的細菌感染

何謂強毒性的細菌感染??

即是能對魚類分泌超強外毒素且魚類大多不具有先天免疫力,高致死率的細菌株,且這種細菌並不廣泛存在野生環境,我推估這可能是魚類多數無法免疫的主因,此菌能迅速奪走魚命,可能不到三天新魚就全部死光了,比較大的新魚頂多也一周內死亡...病程發展速度極快,不管使用什麼藥物或者百分百換水改善水質都沒用,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徹底清缸消毒,重新設缸...

一般性的細菌性感染就是野生環境的常在細菌,所有魚類大多都曾經接觸過也通常能獲得免疫力的細菌株,這種細菌感染魚類並不容易馬上死亡,原因可能是因為細菌的侵襲力與外毒素不強,所以可以讓魚類的免疫系統爭取到產生抗體的機會而痊癒.

在此分別用可以感染人類的(一般性細菌大腸桿菌)與(強毒性細菌破傷風梭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作解釋,大腸桿菌就是一般性細菌,人與動物大腸常在的細菌,且人類都具有免疫力,通常只有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才造成不嚴重的感染,外毒素不強,而後三者細菌毒性強,致死率高,不是這麼常見,人類通常不具有免疫力,必須靠疫苗產生抗體...

早期在整個論壇誤導錯誤的觀念下,大家都認為氨不重要,亞硝酸比較重要,這個觀念主要是來自於淡水養殖,淡水養殖大多是低PH系統,PH低於7以下分子態氨幾乎可以全數轉變成離子態銨而不造成危害,但淡水養殖中的氯離子極低,造成亞硝酸對於類有較重的毒性,這個錯誤觀念也不意外的誤導整個海水養殖上,包含我自己也不例外,所以幾乎人人都有亞硝酸測試劑而無氨測試劑,往往水質惡化了自己也不自知...我會去測氨也是因為以前繁殖淡水藻類時才買的,這次養水就順便拿出來長期監測,過程中發現氨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很容易降到0值,在水中往往是動態的變化...而在下看過文獻之後才發現原來海水魚對亞硝酸的忍受力極高,20ppm的亞硝酸居然還是海水魚的安全濃度,一般試劑只需要1ppm就是紅色了,在下也分別實驗過20ppm與14ppm的亞硝酸濃度觀察魚類,還真的是沒怎樣= =,但氨只要超過0.25ppm就能毒害魚隻了...

文獻中提到淡水只要5ppt的鹽度就能讓魚對亞硝酸的忍受力提高30倍以上,但天然海水大約35ppt.氯離子高達上萬PPM,可以競爭亞硝酸離子進入魚體,只要亞硝酸進不來則無法產生毒害.

在一篇研究論文中也發現,一般細菌的量也不是細菌感染的主因,除非魚類受到緊迫或者免疫力下降.而我自己的實驗過程也是如此,我加糖來降低氨濃度讓細菌大量繁殖到水都濁了,四處都是菌膜,但也沒發現有明顯細菌感染跡象,但只要氨上升,魚就開始有細菌感染症狀,降低後又能改善....

如果魚沒緊迫(被追咬之類的)卻細菌感染,強烈的建議各位去買氨測試劑,API的氨測試劑不貴,降低氨之後通常都能改善的,如果氨值在0,新魚卻不斷的快速死亡且有細菌感染機像則可研判是強毒性的細菌感染,不用懷疑也不要猶豫,徹底清缸消毒吧,這種情況用什麼抗生素改善水質都沒用的...

以上皆是自己查閱過很多文獻,且自己親自實驗雙重證實可靠性之後才發表上來的,如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東西發表上來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我發表的文章大多是大家都不是這麼清楚,甚至與大家認知相差甚遠,但請不要因為我的文章與您的觀念不同而覺得有被侮辱的感覺,在下辛苦研究的目的並不是想要侮辱大家,純粹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真相罷了,並讓PH8.4成為世界一流且頂尖的海水論壇....在我還沒研究出真相時我與各位其實也沒什麼不同,發掘真相豈不是也在侮辱自己???

在此也鼓勵大家多研究多實驗多分享,不要只是空想,或者因為觀念不同就生氣,每個人觀念本來就不同,生氣有什麼意義呢?找出文獻並親自實驗來分享並證實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相不是更有意義嗎?

站上其實也有不少人做實驗分享,繁多不勝枚舉,在此也感謝這些辛苦實驗的魚友,你們對論壇的貢獻都是正面的...
 
養海水魚快一年了,還真沒想過氨的問題…

待會兒就買試劑去

感謝赤子大分享實驗成果
 
細菌並不是那麼簡單,每隻菌有他適合的環境
單一數據要去套用.....應該會常出包
有機質濃度呢?容氧呢?氧化還原電位呢?
 
請問一下~API的NH測試劑的辨色會不會很困難?
順道問一下~API的銅測試的辨色...??
 
氨過高就換水或者加有機碳源(糖,醋,酒精)處理,但需要高效率蛋白不然水會濁,且過多的異營菌似乎會抑制硝化菌...

緊迫其實就包含了很多廣泛的因素了,比方說溶氧過低或者二氧化碳過高...等,只是這太基本了所以在此就沒深入說明,氧化還原電位主要是搭配臭氧使用,因為臭氧是強氧化劑能拉高電位,預防臭氧過高毒害生物才會用到,一般來說影響電位的因素主要是溶氧與水中細菌的氧化還原酶兩者數量多寡來影響,這只是一個綜合指標,在水族箱養殖上比較沒有重要的意義在,比方說使用氧化劑就能輕易拉高電位,如臭氧,過氧化氫...等,使用還原劑就能降低電位,如福馬林,為他命C或者大蘇打(海波,硫代硫酸鈉),但拉高電位不見得就表示水質好,電位降低也不見得表示水質一定不好.

我看過的文獻上萬篇了,大多沒有存檔,一些PDF檔下載檔名可能就是一些數字要在去翻閱才知道內容,有空我會整理一些相關文獻上來,有興趣的話可以利用google學術搜尋找資料...查文獻是很累的一件事情,有時後期的文獻可以推翻前期的文獻,大多一整篇文獻裡面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資料是對我們來說有意義的...

API氨測試辯色並不難,總之就是黃色最好,越綠越不好,他是用水楊酸法測試的,算準的一種測試方式,可以用1.25CC,一二號劑各兩滴一樣能測出準確值,原本的方法約能測試92次,而我這種方法能測試約360幾次,是很低廉的測試套組,銅測試劑所有品牌都辯色困難,且API只能測EDTA銅以外的銅劑,他是橘色型的,要找藍色型的才能測EDTA銅,其他品牌都藍色型的,如sera JBL salifert TBS,我是用TBS最便宜= =
 
氨過高就換水或者加有機碳源(糖,醋,酒精)處理,但需要高效率蛋白不然水會濁,且過多的異營菌似乎會抑制硝化菌...

緊迫其實就包含了很多廣泛的因素了,比方說溶氧過低或者二氧化碳過高...等,只是這太基本了所以在此就沒深入說明,氧化還原電位主要是搭配臭氧使用,因為臭氧是強氧化劑能拉高電位,預防臭氧過高毒害生物才會用到,一般來說影響電位的因素主要是溶氧與水中細菌的氧化還原酶兩者數量多寡來影響,這只是一個綜合指標,在水族箱養殖上比較沒有重要的意義在,比方說使用氧化劑就能輕易拉高電位,如臭氧,過氧化氫...等,使用還原劑就能降低電位,如福馬林,為他命C或者大蘇打(海波,硫代硫酸鈉),但拉高電位不見得就表示水質好,電位降低也不見得表示水質一定不好.

我看過的文獻上萬篇了,大多沒有存檔,一些PDF檔下載檔名可能就是一些數字要在去翻閱才知道內容,有空我會整理一些相關文獻上來,有興趣的話可以利用google學術搜尋找資料...查文獻是很累的一件事情,有時後期的文獻可以推翻前期的文獻,大多一整篇文獻裡面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資料是對我們來說有意義的...

API氨測試辯色並不難,總之就是黃色最好,越綠越不好,他是用水楊酸法測試的,算準的一種測試方式,可以用1.25CC,一二號劑各兩滴一樣能測出準確值,原本的方法約能測試92次,而我這種方法能測試約360幾次,是很低廉的測試套組,銅測試劑所有品牌都辯色困難,且API只能測EDTA銅以外的銅劑,他是橘色型的,要找藍色型的才能測EDTA銅,其他品牌都藍色型的,如sera JBL salifert TBS,我是用TBS最便宜= =

感謝您的分享^^因為最怕買到辨色很難的測試劑,就算他很準,但是眼睛都快脫窗了,說實在的我原先軟體缸就會爆卵圓和融鰭,幾乎可以說是放什麼魚死什麼魚,只會剩下老魚,我是純活石缸(柏林系統),但是活石數量未達60%,原先軟體缸的老魚都還是會沾麵粉,但是自從用酒精控制水質後,幾乎沒看到沾麵粉,但是進新魚還是會,但是說真的治癒率真的很高,或許真的與您的氨理論相呼應,因為只要沾麵粉抓出來銅治療再放回去,就沒看到卵圓蟲上身,現在努力在移缸要把舊缸從新消毒清理,您的理論我相信是有道理的,就如同把魚一直安置在銅過量的缸子中,魚別說是抵抗力了,就連游的力氣都快沒了,現在很多人都是使用無濾材,光靠強力蛋白在維護水質,但是魚的數量一多,真的氨上升速度就快,來不急處理都可能,氨在水中是每分每秒的不斷變化的,魚的體弱多病真的不能全怪魚的來源,自己能給牠健全的環境才是王道。
 
感謝赤子大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我不認為細菌感染有很嚴重,很多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是細菌感染的症狀,其實不是的。

氨是海水魚的頭號殺手,比如出現斑狀的紅腫,類似發炎的症狀,其實是氨中毒。氨中毒會導致魚類的表皮充血,特別是內臟。

蛋白質腐敗產生的毒素是第二號殺手。海洋中有大量的食腐生物,是不會有資源浪費的,但在海水缸裏大量的碎屑和魚便會沉積在各個角落,這些物質腐敗後會產生毒素(類似人吃了變質食物會中毒一樣,海水魚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中毒),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爛嘴,身上起點狀的紅腫類似疥子。很多莫名其妙的毛病都是由毒素引起的,某些魚對毒素很敏感,典型的像葵扇蝶(天皇蝶)。

換水始終都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系統有缺陷,全部換水也只能維持2-3天。
規劃好底缸,首要的是物理過濾,盡可能多的放濾棉,越密的越好,讓水流快速完全充分流過濾材,密度高的在濾材下打養。定期清洗濾材,最好不要超過2個月。
很多魚友喜歡在溢流槽裏放各種各樣的濾材,有的還喜歡在蛋分周圍放滿濾材,這樣做其實危害很大。

大部分魚還是比較好養的,不好養的只是極少數,因為我們在人工環境下無法滿足它們最基本的生存要求。

只是個人的一點經驗,不一定正確,供大大們參考。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