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 Chen

🔰
金幣
5
[這篇文章最後由Alex Chen在 2007/12/05 01:43pm 第 1 次編輯]

各位好
小弟因工作關係 目前正在幫漁業署執行有關水產活體進口管制的計畫
對於外來種入侵台灣的問題,一直是許多保育團體和政府所關心的事情
在海水魚或是其他海洋生物的部分,過去鮮少有對台灣海洋生態負面影響的報導(如有也請告訴我)
因此希望政府在海洋生物方面,可考慮採用負面表列的方式來管制海水觀賞動物的進出口
就各位先進對您所飼養的海洋生物的了解,在考量會對台灣的生態有負面影響的情況下
您覺得哪些海水魚或海洋生物應該禁止進口呢?
希望各位先進能夠提供一些看法或建議
謝謝
 
以飼養難度與死亡率來看, 我個人覺得這些魚不要再進口, 除非是學術用途:
Synchiropus splendidus, (Mandarin Goby or 青蛙)
Synchiropus picturatus
Hippocampus sp. (所有的野生海馬類, 長期飼養不易, 存活率低)
Syngnathidae sp. (所有的海龍類, 存活率太低)
Rhinomuraena quaesita, (Blue/black banded eel, 七彩鰻)
Oxymonacanthus longirostris (Orange spotted filefish, 以珊瑚蟲為主食)
Chaetoderma pencilligera (Tasseled filefish, 以珊瑚蟲為主食)
以上的這些魚種只針對野生來源, 如果是人工孵育培養的, 則應鼓勵開放.
 
野生來源(存活不易與否)或人工培養的魚種
對樓主:外來魚種入侵台灣....對台灣生態破壞改變的內容
相關性很低 >"<
 
個人建議
1. 劇毒或危險物種
2. 台灣特有種的近似種
其他如果沒有充分理由亂禁的話會有貿易障礙的問題
當初保育類爬蟲不就是在美國抗議下才開放嗎?
至於物種存活容易與否應該不是要考慮的因素
1. 儘管再好養能在魚友那存活很久的又有多少
2. 魚被抓起來命運就決定了, 應該沒有人魚養一養
還搭飛機帶回原產地野放的吧
3. 當地人抓魚時, 一下藥什麼魚都浮上來了
抓魚的人應該不會看他不好養就不"手撈"回來吧
 
To 河馬兄
謝謝你所提供的物種資訊,不過如NIO所說
在這比較要考量的是有關外來種入侵的問題,物種本身飼養容易與否並非主要考量的問題
不過有趣的是,那些越難養的魚,反而入侵台灣生態的機會似乎越小喔~

看看大家是否能針對海水觀賞性外來種生物加以討論
例如哪些外來的海水觀賞魚或生物是有潛力成為入侵種??
(PS.如像淡水魚中的玻璃魚,對日月潭的其他魚類帶來危害)
 
下面引用由ccc2007/12/05 01:44pm 發表的內容:
個人建議
1. 劇毒或危險物種
2. 台灣特有種的近似種
謝謝CCC兄的回應
可否加以舉例說明(台灣沒有的種類),thanks~
 
其實我覺得限制進口似乎沒太大的作用,必竟能在新環境迅速適應成長的都是屬於比較低價並且大量的魚隻、生物,這類型生物都比較有承受環境變化能力… 所以,還不如直接討論如何限制團體習慣的「放生」這個動作,比如…規定「放生」時需要先向農委會報備預計要放生的生物種類,並由農委會人員在放生現場檢驗監督下施行「放生」,這樣反而比較能降低民怨。
但是既然討論到限制進口生物了,如果我們台灣有出口生物的話,由這方面再進行出口限制來保護台灣生態會不會比較好呢?
 
台灣有的不要進
避免雜交
保障基因的純淨度
像是皇后
印度洋跟太平洋基因多少有不同
繁殖快兇猛耐命的不要進
尤其會照顧孩子的
海水我舉不出例子
一些海藻跟貝類會大量增生的最好也能避免
 
其實我覺得海水觀賞魚 要對生態造成災害可能性幾乎沒有
養都養不活了 哪還有機會野放繁殖
會野放的 也都是快死亡的 那存活數量也極低
個人想法有跟 hotpoct 兄 提出理念有雷同
一些宗教團體的放生活動才是需要限制
淡水烏龜放大海.....我記得當時新聞很大
食用魚烏格百萬尾野放.....那時整個海邊都只有這種魚 其他的都被幹掉了
想法是對的 但是做法是錯的 為了放生而放生 但其他不該死的也被放生出來的殺死了
還有生態問題比較嚴重的 應該是淡水魚 淡水魚適應力較強 而繁殖能力不用說 你看那泰國酈魚 還有琵琶鼠
其實管制有啥屁用 偷渡照偷渡
管至關口那邊沒抓到 但市場已經賣的嚇嚇叫
水族館常可見到一些禁止僅口的爬蟲類 但怎都不去掃蕩
管那邊跑這邊......如果要實施
應該要上下都去監督
 
+1
進口or偷渡 不外乎市場需求
無論破壞生態or養不久死了........請勿忽視生命
我建議魚友挑死滅迴遊魚養
市場自會導向
註:起源於菲律賓東南的黑潮(幼魚or卵)→由赤道北流→沿巴士海峽東側北上→台灣→東海→奄美大島東折→返回太平洋→日本南岸東流(嚴寒死滅)
 
小弟剛好前幾年有稍微跟些業者討論跟您分享一下
進口淡水魚及爬蟲類對於生態環境的問題大家已經相當了解不必加以說明
海水魚不同於上述兩種 原因是 "海是相通的"
因此各種魚類可以自由轉換地區 如: 季節性迴游 颱風被沖到別處 遇到大海流 ............... 加些例子 :
1. 本人及部分網友曾在基隆沿海撿到ㄧ種菲律賓產的軟體動物 白色螺旋外殼 身體很像花枝 (非鸚鵡螺)
2. 兩年前有一隻台東蘭嶼的海蛇隨颱風及水流漂到鼻頭角公園定居 (在這之前的十幾年未有所聞) 每次下海都被他嚇到 總是從我旁邊游過
3. 每年小弟都相當熱衷潛水 據我的觀察 每年 每季 每周 甚至每天 同一個地方魚都不一樣
基於以上的論述我的想法是 除了保育類以外 海水觀賞魚的進口 不至於會有啥問題
還有補充ㄧ點 請大大幫忙 也許可以對生態有大幫助 那就是海馬原是多到可以做中藥 但是前幾年大鵬灣為了開發為觀光 把原有的蚵棚拆除 海馬這種生物需要低水流高微生物的環境 造成生態大變 海馬幾乎滅絕 水鳥也因食物鍊改變 更改棲地 對於觀光也無幫助 希望能保留部分蚵架復育生物 對於環保及觀光都是有利 至於復育魚種不用擔心 大自然會提供
 
個人覺得 台灣很缺 海水魚 不過不好養的真的就不要引進了
外來種入侵 這機率等於零 魚友自己玩死的都不夠啦野放根本不可能 除非溜到臭水溝還能活
台灣溪濱沿海地區 這幾年或著十幾年前就開始整治出海口 加上 藍色公路 規劃
近海一帶生態完全遭到破壞 尤其潮間帶 幾乎改朝換代 全部消失 以前還撈的到 蝶魚 和 神仙
現在連 士官長魚 都提早退伍啦 寄居蟹 很早就沒看過 從石門洞以北才有 :em01: 口憐口憐 小朋友只會說 八八那艘遊艇很漂亮 :em06: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