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jill在 2007/07/20 08:58am 發表的內容:
+1
畢竟養殖業者是第一線索面臨的問題不是學術研究可以比擬的
多看一些學術文獻會讓您懂越多且越謙卑
+1
其實學術研究要實際對養殖業有貢獻還需要更多的投入....
科學研究所要追求的是真理, 要的是實驗結果的再現性
進而從中推出表像背後的真理與原因.
今天池子養倒了, 一位有經驗的養殖人員可能會告訴你
過料失敗, 藻色太濃, 卵質不好........ 你也可能發現他真的養得不錯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他的判斷有幾分是猜測呢??
一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如果能在十次的石斑放養中成功五次
每次的存活率超過五成..... 那不出十年他會比郭台銘還富有
....這種人存在嗎?
但以學術研究而言, 五成的成功率恐怕連發表都沒機會..
學術界要的是近乎完美的證據, 1+1就是要等於2
所以最佳的學術論文必定是在最完美的環境下所做出來的
最好連原子的數量與位置都能在控制中......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異就只能是你所要的變因
這套科學思維在傳統物理, 高能物理, 化學等領域的成就非凡, 也造就了今天的人類文明
近年的分子生物科技也開始走向這條路, 在全世界每年數千億美金的投入下
人, 老鼠, 線蟲, 果蝇, 斑馬魚, 阿拉伯芥等模式生物的基本知識開始累積.
但目前也只是在累積資料而已, 距離整體理論架構的建立(與物理相比)還遠的很
全基因圖譜的建立只是開端, 單單手邊一顆花生是如何發芽, 需要幾種蛋白質還不知道,
但到現在人類對此的投入已經大到遠超乎大家的想像.....
為何會這麼難....... 因為這就像在解讀造物主創造生命的方法
那水產養殖呢? 在我的認知
水產養殖就像在創造世界.... 單單一個池子的生物種類就足以使一群教授研究好幾輩子
有一天學術界一定能解開生命的奧秘, 之後學術界就能夠完全回答水產養殖的問題
而且達到100%的準確度.
如果當時人類還存在的話....
+1
畢竟養殖業者是第一線索面臨的問題不是學術研究可以比擬的
多看一些學術文獻會讓您懂越多且越謙卑